第三版前言
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中最早设立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点。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及保护和治理的进程变化,环境规划的内涵和范围也随之更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 “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等新理念的提出及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大气、水和土壤3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污染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加快推进,环境规划也进入生态环境统筹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环境规划学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规划对象以及决策支撑等方面也有较大的拓展。现阶段的环境规划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区域(流域、城市等)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为目标,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协同发展,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社会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系统预测、污染源与生态环境质量响应关系定量表征、资源优化配置、污染减排量核算及时空优化分配、命令控制型与经济刺激型环境政策与制度设计、生态环境目标达成程度评估与适应性调整等为重点,综合运用制度和政策手段来约束和优化人为活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成本最优和目标协同的规划方案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本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第1版和第2版先后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环境规划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选用。为进一步系统总结和梳理新时期环境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好适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规划的需求,编者在充分吸收全国各地同行使用后提出的宝贵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了相应的修订。
在延续前两版教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要求,对章节篇幅和案例做了压缩,修订后的《环境规划学(第三版)》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融合了环境规划学最新的理论进展。在修订后的教材中,将“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人类生态学、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空间管控等方面的最新理论进展纳入其中,体现了新时期以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思路以及生态环境统筹来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基本思路。
(二)体现了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新进展。在修订后的教材中,将环境规划的实施评估、规划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分析、生态评价、环境信息技术等的新进展纳入其中,丰富和完善了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
(三)涵盖了环境规划对象的新发展。在修订后的教材中,在大气和水的规划部分,完善补充了“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相关规划、合并了流域规划的内容,删除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章节,新增加了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规划的内容,使得规划体系的更为完善,也更契合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需求。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参加编写的人员有:郭怀成、刘永、周丰(第一章),尚金城、包存宽(第二章),尚金城、包存宽、陈冲(第三章),张天柱、曾思育(第四章),刘永、郭怀成(第五章),任丽军、陈冲、王宪恩(第六章),毛国柱、郭怀成(第七章),黄凯、郭怀成(第八章),于书霞、尚金城(第九章),郭怀成、尚金城、包存宽(第十章),张天柱、李楠(第十一章)。全书由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刘永主编并修改定稿。
在本书前两版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指导;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使用前两版教材的过程中,反馈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正雄和陈文二位编审给予了指导和大力的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环境规划学涉及领域广泛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加之编者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能继续给予批评指正。敬请将您的意见发送至hcguo@pku.edu.cn或yongliu@pku.edu.cn,本书部分章节的规划案例请查阅http://www.pkuwsl.org/。谢谢!
编者
2020年9月